春晖投行在线/重要产业政策

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为指导和促进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我国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工业,是满足民航运输快速增长需要的根本保证,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优化航空工业自主发展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民用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对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研生产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民用飞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H425直升机、运十二通用飞机等开始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C919大型客机、ARJ21涡扇支线飞机、直十五中型直升机等重点产品研制稳步推进。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三是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航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航空科研不断取得新成果,科技和产业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航空工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航空产品体系不完整,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民用飞机产业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适航取证和适航审定能力不足;发动机、关键材料和元器件等仍然是制约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
(二)面临的形势
未来十年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家已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正在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将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二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空域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三是工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将为加快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和工业基础。
另一方面,世界航空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高度垄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航空科学技术前进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重大专项实施和重点型号研制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快发展民用飞机产业,全面优化自主发展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航空工业大国和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方针
坚持军民结合。统筹军、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体系,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军民融合式航空工业发展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攻克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基础瓶颈,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立足大航空理念,充分利用全国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坚持统筹协调。按照航空工业发展总体战略和部署,构建各领域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逐步实现民机与军机、飞机与发动机、主机与配套、航空制造业与航空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至上。以满足民用航空市场需求为宗旨,建立健全航空产品质量技术体系,大力推行先进标准,发展先进测试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创建精品工程,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三)发展目标
紧密衔接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部署,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2013年至2020年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现代航空工业体系基本完善。建立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体制机制完善、军民结合、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型航空工业体系,拓展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备较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发展国际知名的大型骨干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掌握当代先进民用航空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和综合保障技术,建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条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系统、设备和器件”三层次配套体系,以及长期、稳固、高质量和可信赖的原材料、元器件配套体系,建立完善的适航体系。自主创新能力、配套能力明显提升。
——民用飞机产业化实现重大跨越。C919大型客机完成研制、生产和交付。ARJ21涡扇支线飞机、新舟涡桨支线飞机实现产业化。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直十五中型直升机、高端公务机、中等功率级涡轴发动机等重点产品完成研制并投放市场。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加快民用客机产业化进程
按照“支线飞机—单通道干线飞机—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的发展路线,稳步推进民用客机发展。
1.涡扇支线飞机。以满足国内外中短程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快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批量生产和交付。同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适时启动改进改型研制,实现系列化。
2.涡桨支线飞机。以满足国内外短程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快50座级新舟60系列的改进改型和市场推广,启动70座级新舟700涡桨支线飞机研制,形成产业化能力。
3.单通道干线飞机。以满足国内中心城市点对点、点对枢纽机场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C919大型客机,形成产业化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用户需求,适时启动改进改型研制,实现系列化。
4.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以满足国际间枢纽机场和洲际飞行为目标,适时发展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
(二)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按照“轻重缓急”和“抓大放小”的思路,坚持开放发展原则,优先发展社会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和经济价值高的通用飞机和直升机,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1.通用飞机。大力发展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加快研制生产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根据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多用途飞机和特种飞行器。
2.直升机。提升现有直升机产品质量,加快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坚持改进改型,不断完善现有直升机系列。
3.公务机。采用“改型+研制”的模式,推进公务机稳步发展。一是根据客户需要对现有干支线飞机进行适应性加装或改进;二是针对高端商务或私人客户需求,鼓励国际合作研制具备洲际飞行能力的高端公务机。
4.大力拓展通用飞机产业链。坚持发展通用飞机与发展通用航空相结合,鼓励航空工业企业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合作,拓展通用飞机产业链。
(三)推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
坚持军民结合、远近结合,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扭转航空发动机落后的被动局面。
1.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优化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支撑、研发生产、考核验证、科研保障和产品配套等相关体系。遵循航空发动机发展规律,按照“核心机、验证机、原型机、批量生产和改进改型”的发展路径,提高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能力。
2.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加快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的研制,2015年建成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并实现批量生产和交付。集中力量发展大型客机发动机,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研制。
3.坚持现有发动机改进改型。针对现有发动机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加快新产品成熟,树立品牌和市场信誉,积累工程经验。根据民用航空市场急需,选择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航空发动机进行改进改型,力争在2015年前提供若干成熟的发动机机型。
4.推进小型发动机市场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市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轻小型飞机适用的小型涡扇发动机、涡桨发动机、活塞发动机和其他类型发动机,发展发动机专项技术和相关配套件。
(四)加快发展航空设备、系统及相关产业
抓住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航空机载、任务、空管和地面设备及系统,加快建设飞机和发动机大部件专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
1.加快培育和发展机载系统供应商。按照“系统、设备和器件”三个层次建立产业配套体系,大力发展低成本通用飞机的系统和设备。以现有能力为核心,发展机载系统供应商。
2.扩展航空设备和系统发展领域。大力发展先进的空管系统装备、通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和设备,飞行培训、客户服务、快速检测、保养维修和机场保障设备,以及通用航空特种任务系统和设备。
3.改进质量,提高可靠性和经济性。加强新技术研究,支持航空设备适航取证,大力发展货架产品。发展高可靠性、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强、标准化、低成本的航空设备和系统,促进航空设备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加强航空电子设备及软件的技术寿命管理。
4.实现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自主化。加强航空材料研制,完善国产航空材料体系。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铝锂合金以及高强高韧钢等关键材料,强化材料研制与应用考核的紧密衔接。提高国产元器件的性能、质量、寿命和可靠性,实现标准件、紧固件自主化。
5.加快机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发展。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机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优化航空工业布局
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资源,在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发展重大战略产品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积极进入民用航空工业领域,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行业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民用航空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1.民用运输机。以上海、陕西及天津为基地,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发展民用干支线飞机。
2.通用飞机及直升机。重点依托哈尔滨、石家庄、珠海、成都和荆门等优势地区发展大中型通用飞机、公务机和特种飞行器,依托景德镇、哈尔滨和天津等优势地区发展大中型直升机;鼓励发展6座(含)以下轻小型通用飞机、3吨(含)以下直升机和轻小型特种飞行器。
3.航空发动机。提升现有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基地发展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发展轻小型航空发动机。
4.航空设备及配套。强化航空机载系统集成体系能力建设,提高航空设备的综合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按照专业化方式,积极发展航空设备和系统、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和元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以及航空租赁、维修、物流等工业服务业,拓展航空产业链,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航空产业集聚化发展。
(六)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强化和完善科研体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突破重大工程技术,增强技术储备,推进产业整体技术进步。
1.突破重大工程技术。以未来重点型号研制为牵引,重点突破飞机先进总体布局技术、高精度气动力设计及验证技术、复合材料结构应用技术、先进飞行控制技术、高效发动机研制技术、节能减排降噪技术、航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运营支持技术等。
2.加强航空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发展先进空气动力学、热动力学、固体力学、飞行力学、人机工效学、声学、推进技术、信息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等航空基础科学技术,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3.强化技术基础。加强航空标准、计量与测试、情报、质量、可靠性、市场分析、费用分析、适航、无损与理化检测、环境试验与观测、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领域发展。实施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
4.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围绕下一代飞机和新概念飞行器,开展先期技术探索。
5.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大力开发产品数字定义、数字仿真、模块化制造、数据管理等技术,加快发展协同工作平台、数据中心、专用网和物联网,全面推进数字化研制生产方式,提升航空工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加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按照军民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航空科研和型号研制需要,开展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设计与试验等核心能力。
1.研发能力和科研试验设施建设。建设满足大中型飞机、直升机及其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条件,建设航空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平台,发展专业化生产线和快速响应的试制线。重点开展飞机和发动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品质试验风洞,强度试验和试飞设施、发动机试验台等。
2.适航基础条件建设。加快适航技术研究、人才培训和试验试飞验证条件建设,建设满足特殊气象和环境需求的试飞机场和试验设施,并与周边民用运输机场的正常运行相协调。加强适航审定能力建设。
3.技术基础条件建设。继续加强材料考核、标准件检验、计量测试、质量检测、可靠性试验、环境试验等条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航空发动机科研保障基础条件建设。
四、重大工程和计划
(一)大型飞机重大专项
按照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要求,“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产品研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形成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实现产业化。
(二)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工程
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工程。突破一批提升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的关键技术,攻克高可靠性、低成本、数字化的设计制造和网络化服务技术。加快推进支线飞机系列化、精品化和产业化,开发一批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其他特种飞行器和模拟器。围绕国产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建立维修、支援、保障、培训、租赁等配套服务体系。
(三)民用飞机产业化基础支撑计划
重点打造民用航空设备和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主要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国内保障能力,为民用飞机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一是加强系统集成平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系统集成技术和核心设备研发技术。二是推进航空专用工艺装备发展,促进航空制造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规范化转变,实现飞机、发动机和航空设备的高效、环保、低能耗、高可靠和低成本制造。三是加强航空材料、基础元器件的标准制定、研制和验证,建立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
(四)航空质量提升计划
贯彻国际航空航天组织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民用航空产品质量,树立国产品牌形象。一是开展民用航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发展大型试验设施和非标设备的测试和校准技术。二是推动企业建立质量技术体系,开展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设环境和可靠性等质量保障的试验设施,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三是选择重点产品实施精品工程。四是发展质量认证、评估和审定等中介机构,建立航空事故分析研究机构,建立航空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行业管理,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深化航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专业化重组,加快构建和完善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航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分类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民用航空工业。
(二)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和产业政策体系
研究制定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建立促进航空工业发展的法规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快研究制定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协调,逐步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政策。加强支线和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低空空域开放步伐,健全国产飞机客服体系,提高飞行员培训能力和水平,大力培育民用航空市场。建立与民用飞机产品适航管理制度相衔接的准入制度,规范投资行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适航体系
开展民用飞机、航空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的适航验证技术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适航基础技术、工程技术、试验验证能力,建立适航技术体系。以提高航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保障航空安全为目标,完善适航管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适航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适航审定机构、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适航审定技术研究、能力建设和教育培训,促进国际双边认可。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加强高校航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断提高各类人才专业水平。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对为航空工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五)全面推进国际合作
深化政府间航空对话机制,积极拓展与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和国际航空组织的交流渠道。支持航空工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航空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国际技术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企业采用多种形式扩大航空转包生产,鼓励国际合作研制民用航空产品,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航空工业风险合作和分工,鼓励国外供应商参与国内航空项目的风险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