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投行在线/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投行禅语

Do everything, but want nothing

                                    ——我看正信的佛教

 

沈春晖

 

对正信的佛教有一些粗浅的认识,试分享之。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他被称为佛陀(Buddha),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

因此,佛陀是一个人,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他不是神,他只是我们的老师。他致力于把他证悟到的觉悟之道传授给我们。因此,佛教的“教”,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教育的“教”。佛教其实是佛陀对众生的教导。学佛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外在的东西随时而且最终一定会消逝,只有向内寻求才可能获得长久的幸福。佛教正是教导我们如何通过修心而获得长久的幸福之道。

正因为如此,正信的佛教与世俗生活并非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并不是因为悲观厌世而去学佛,学佛正是为了避免悲观厌世、心灵不安。

所以说,学佛实际上是给我们一个驾御内心的方法,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就是修行出离烦恼、解脱烦恼之道。入世,就是将出世所领悟的道,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净化人心和帮助其它众生解脱烦恼。而所谓成佛,就是成为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

[无常与因果]

佛教有两个基本理念:无常与因果。

其一是无常,万法无常。

无常体现了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依物理学来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随时是动的,就是“无常”。从佛教来看,不论精神、物质,凡一切现象无一不在刹那间随时生灭变化,而且是不断的变化,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世事无常、难以预测、难以琢磨。

为什么会无常呢?因为宇宙万有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有事物或现象虽然表面上看来表现为个体各自独立,但内在却依赖丰富而复杂的联系而存在。作为个体的人,自身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人,同时各种复杂的因缘关系也影响着自身。因此,表面是无常,什么结果都可能发生,其本质是因为事物的形成是由很多很多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很多你看不到,不知道,所以感觉结果难以接受,觉得无常。

其二是因果,一切因都有果。

因果是两方面,首先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次是明白因果不是即时、一一和直接对应的。有因就有果,但可能是今天因明天果,也可能是今生因来世果,可能是此事因他事果,也可能是他事因此事果。

真正的相信因果,那是要从因上改变一切,要做善事,要努力,但又不能强求马上就有好的结果。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但可能不会这么直接。

[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内心]

正是因为对无常、因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人就会产生烦恼,也就是心有挂碍。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做到心无挂碍。

按照佛法的说法,人的自性本来就是圆觉妙心,是清静觉悟心。但人往往是受到种种幻化的事项迷惑,因为虚妄执著而把自性拒绝在觉悟之外。

例如,努力付出不会让我们受伤,一颗期待回报的心才会让我们受伤。为什么做什么事都期待回报呢,那是基于对因果的不正确理解。因果一定会显现,但你不能期待它立即出现。管理自己的心,做该做的事但不抱期待之心,才是正确的方式。

又如,我们不能把只是因缘一时变化的刹那短暂现象,当成是永恒存在的。以执著心面对无常事,正是痛苦的根源。所以,给我们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恐惧和不理解。克服这种恐惧就是要修炼我们的心,洞悉无常的本义。无常看似无常,其实也是有规律的。当我们彻底明白,一切外境均是刹那间的因缘聚合,你可以影响它,但它不受你控制,你就能够平静接受一切结果。

所以,学佛与修行最主要的功课应该是对心的调伏。通过持续不断的观照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真正成为心的主人。即《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自在之道]

既然学佛是心地法门,从来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呢?

其一,事事努力但不抱期待心。相信因果,相信自业自受,相信自己的所有所为、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与未来、今生与来生。正确理解因果,努力做该做的事,但对结果不抱期待心。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也不会因为计较后果而心生恐惧心。这种恐惧心其实是我们逃避、放弃、拖延的根源。

其二,能接受一切结果,在生活中遇到危急、突发、不顺利的情况时,以“四它”法面对: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放下不是放弃,而是超越,是基于对无常的正确认识之后,卸下心中的负累和不安。

所以,持久的幸福感来自安心,安心就是要不执著。不执著不是不做、不要,而是:做了,但对结果不抱期待之心,也不受结果的约束。

么,幸福就是:Do everything, but want nothing。这是幸福之道,也是自在之道。